走进“工业母机”:数控机床产业链分析
发表时间:2024-12-05 作者:admin 阅读数:0数控机床(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又被誉为“工业母机”,是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智能的生产设备和零部件,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处于基石的地位。
数控机床是数字控制机床的简称,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并将其译码,用代码化的数字表示,通过信息载体输入数控装置。与传统机床相比,数控机床在加工精度、加工效率、加工能力和维护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根据加工方式和应用领域的不同,数控机床可以分为金属切削类机床、金属成型类机床和特种加工类机床。
作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设备,数控机床凭借其高精度、高效率和高自动化的特点,从汽车制造到航空航天、从工程机械到模具制造,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01看懂数控机床产业链 数控机床的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各环节相辅相成。上游主要为数控机床所需的各类设备部件,包括数控系统、核心零部件、功能部件、电子元件等。中游主要为各类数控机床产品,具体可分为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数控金属成形机床以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等。下游为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设备制造、船舶制造、模具制造、发电设备制造、冶金设备制造和通信设备制造等。 产业链上游:机床零部件 上游主要包括数控系统、机床主体零部件、功能部件和电气组件等的供应商。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包括硬件和软件部分,市场主要由西门子、海德汉、发那科和三菱等国际巨头占据。机床主体零部件包括床身、主轴等,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部分,功能部件则包括导轨、滚珠丝杠等,其品质是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整体上,精密件、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市场结构稳定,价格波动不大。 从成本占比来看,结构件(包括支撑机床的床身、滑座、工作台等)成本占比约35%;数控系统(核心控制部件)成本占比约30%;传动系统(辅助机床进行运动的部分,包括主轴、导轨、丝杠等)成本占比大约在20%;驱动系统(包括电机及主轴驱动等)成本占比大约为13%。 上游关键部件进口依赖度高,国产化发展相对缓慢,其中数控系统与传动系统主要依赖进口,而核心功能部件如转台、刀库、刀塔则部分依赖进口,部分采用国产品牌。《中国制造2025》目标至2025年,标准型数控系统、智能型数控系统、主轴、丝杠、导轨的国产化率需分别达到80%、30%、80%、80%、80%,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产业链中游:数控机床本体制造 产业链中游是各类数控机床产品,主要可分为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数控金属成形机床以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等。中游环节是数控机床的制造环节,涉及机床的设计、装配和调试等过程。 作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控机床是机械技术与数控智能化的结合,可分为金属切削(车削、铣削、镗、钻、磨等)、成形机床(压力机、剪板机、折弯机等)、特种加工(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床等)、加工中心(多轴联动、柔性加工单元)以及其他产品。 我国数控机床企业主要定位于中低端市场,高端产品渗透率虽在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当前我国中、低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分别为65%、82%,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仅6%,高端数控机床存在着较大的国产化空间。 数控机床生产商则主要包括华东数控、创世纪、海天精工、日发精机、秦川机床、浙海德曼、沈阳机床、亚威股份、华鼎股份等。 产业链下游:渠道及场景 下游为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下游渠道和应用场景。数控机床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其中,汽车是主要的下游需求领域,应用占比约为40%;其次是航空航天应用比重约为17%,模具和工程机械分别占比为 13%、10%左右。这些行业对数控机床的需求量大且要求高,不断推动了数控机床技术的持续提升。 产业链下游企业中代表企业包括广汽集团、航发动力、长城汽车、东山精密等各大制造业中的龙头企业。